本课程于2020年获批校级线下一流课程建设项目。
一、课程组简介:
2019年,能源工程系对能源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、平台培养的改革举措,成立了“工程热力学”课程组,课程组成员5人,具有教师队伍职称、年龄结构合理、学历层次较高的特点,其中教授、副教授各一名、讲师2名、助教1名;硕士学位5名,其中一位在读博士学位。
二、课程建设内容:
1、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历程
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程,主讲教师在教学方法、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都在努力探索实践新的教学模式,比如:“启发式”“互动式”等教学模式的实践;研制工程热力学多媒体课件;研制出开闭卷题型的试题库等;
主讲教师除优化课堂教学外,积极申报教研项目、发表教研论文,编写教材,并取得成果如下:
(1)《工程热力学》课程被评为2008年学校重点建设课程。
(2)2015年完成教研项目“专业基础课教学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研究与实践 (校级)”;2014年完成“工程热力学优秀课程建设项目(校级)”。
(3)能源工程系教师合编教材《热工基础》,该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一五”国家级规划教材,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,获得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教材一等奖。
2、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
“新工科”课程建设之一就是对课程的教学内容、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,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,打破教师“一言堂”的课堂氛围,较好发挥课堂“教与学”主阵地作用,建设好一流课程,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。
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如下:
(1)青年教师“高效培养模式”的建立
工程热力学课程组配置“老中青”,有业务能力强、丰富经验的主讲教师,也有新手需要培养,需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,使青年教师尽快义务成熟,改变目前“前几排没有学生坐的”尴尬场景。
拟采取的措施:采取一对一培养模式;青年教师多上讲台,教学环节“全程”学习与指导,信息及时反馈,课程组对重点、难点内容集中讨论等。
(2)“PPT课件”+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
改变以往“专业基础课采用板书”传统教学模式,主讲教师在热动18(1、2班)的教学中,已采用PPT课件,课堂教学内容丰富,教学效果良好;课程组对PPT课件制作要求与教材相匹配,制作质量精良,保证图片清晰美观,如教材图片需要CAD绘制等。
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,拟采用学习小组课下预习、课上讨论,教师指导和引领,改变课堂“角色”;对“翻转课堂”教学内容及所用学时进行实践,优化“传统+翻转课堂”的教学模式。
(3)课程教学内容“取舍”探索研究
作为专业基础课的共性,课程不及格率较高,其中原因:理论性强、难点内容较多、概念抽象等;学生钻研精神不足,个别学生基础薄弱。
课程组拟对课程教学内容“取舍”,对后续课程学习所用较少的难点知识,采取“舍”,采取指导性学习;对工程应用较多的重点知识,采用“多取”,重点讲解、讨论等方式强化。
(4)制作多个专题的多媒体课件
作为系内三个专业的平台课,拟对某些专题做课件,包括:核能发电、磁流体发电、太阳能热利用、热管、燃料电池、半导体制冷、热泵等技术专题。专题课件制作及应用实践,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,提高学生专业素质,了解该课程应用方面的能源技术。
3、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情况、课程成绩评定方式等
课程组拟对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做如下工作:
(1)对每一章内容进行“指导性学习”“讨论性学习”划分,“翻转课堂”讨论内容多选有工程应用背景等。
(2)对“翻转课堂”讨论内容的组织实施,拟采用分组课下讨论,写出讨论总结,课上讨论将问题细化、透彻化。课程成绩评定方式:对“翻转课堂”讨论过程进行量化打分,作为学生综合成绩评定。
三、课程特色与创新
本课程是能源工程系三大专业的基础平台课程,课程组已成立,教师配置合理,具有显著优势:教师资源共享、教学内容及方法共探讨、青年教师在团队中培养、教革实践环节小组成员共同实施等优势。其教学改革创新点:
(1)改变“专业基础课采用板书”传统教学模式,采用PPT课件授课,PPT课件制作与教材相匹配,制作中采用“超链接”等弥补基础课“公式推导”等特殊性。
(2)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,对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做一些变革,教学内容进行“指导性”“讨论性”划分,采用学习小组课下预习、课上讨论,优化“传统+翻转课堂”教学模式。
(3)能源类专题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应用实践,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,提高学生专业素质,了解该课程应用的能源技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