能源动力(学科代码:0858)
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
一、培养目标
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、热爱祖国、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,全面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教育强国建设。本专业研究生须掌握能源动力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体系,具备清洁能源高效利用、新型储能技术研发、用能过程智能控制的系统化能力,具有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素养,熟悉国内外能源技术发展趋势与政策导向;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;能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、技术开发、工程管理等工作,可在能源电力、储能装备、工业节能等领域的企业、科研院所或政府部门胜任研发、设计、管理及咨询等岗位;具有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意识,能够服务国家“双碳”战略与能源产业转型升级需求。
二、培养方向
2.1清洁能源利用技术
主要研究领域包括:热传递过程及传热强化技术、冷热利用装备与技术、冷热高效输配技术等。
2.2新型储能技术
主要研究领域包括:能量传递过程机理、储能设备开发与优化、燃料电池开发与优化等。
2.3用能过程控制技术
主要研究领域包括:用能及储能系统实时控制系统的开发与优化、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用能、储能系统管理平台开发等。
三、培养方式
3.1培养模式
实行导师负责和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模式。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取课程学习、专业实践和学位成果(学位论文或实践成果)相结合的培养方式,坚持产教联合的形式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。
3.2学习方式
(1)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行全脱产在校学习方式,硕士生入学后进行师生双向互选,确定培养计划,实行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。从理念、原则、路径、方法、内容、评价等各个环节要素着力,强化校企联合培养,着重培养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,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、工程伦理和工匠精神。
(2)非全日制学生在总体培养模式、学术成果考察标准等方面与全日制学生一致;理论教学环节利用周末和假期开展;科研实践、工程实践等非理论教学环节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考核方式。
四、基本修业年限(学制)
全日制、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均为3年。在基本修业年限内因疾病、研究进度等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学业的,可以申请延长修业年限6-12个月。对提前完成培养计划、学业成果突出、学位成果符合申请答辩要求的研究生,经过规定的申请、审批程序可以提前1年参加答辩、毕业并申请学位,具体以学校有关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为准。
五、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
5.1课程设置
课程分必修课(学位课)和选修课(非学位课)两大类,其中必修课分为公共必修课、专业必修课和必修实践环节;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、专业选修课。课程的设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,加强学术研究方法训练及研究生逻辑思维、批判性思维的养成,突出获取知识、前沿跟踪、学术交流、学术(技术)创新等能力的培养。
5.2学分要求
研究生学业期间获得总学分不低于32学分,其中必修课不少于12学分,专业实践10学分。
5.3课程成绩管理
研究生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及格,成绩考核及格后计入学分。具体课程设置见课程计划表。
5.4课程免修规定
(1)对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成绩大于等于70分的同学可申请免修基础英语,直接记学分,课程系统中的总评分数以“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×1.2”计入,上限为100分。
(2)根据国家相关文件精神,退伍军人攻读研究生可以免修体育课。学生所选体育类课程直接记学分,课程系统中的总评分数以85分计入。
六、教学计划
5.1必修课程
公共必修课:自然辩证法概论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、基础英语II、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研读I、高等工程数学、工程伦理
专业必修课:工程热力学理论及应用、传热学理论及工程应用、工程流体力学理论及其应用、科技论文与学位论文撰写规范
必修实践环节:科研(教学)实践活动、学科前沿报告与学术活动、知识产权与学术道德教育、专业实践活动
5.2选修课程
公共选修课: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研读II、诗词鉴赏、乒乓球、武术散打、健身瑜伽、篮球
专业选修课: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导论、学术英语、储能系统控制技术、储氢技术、用能系统分析与评价、分布式能源系统、冷热源运行、新能源应用技术、工程经济学、测试技术与数据处理、数值传热学、热力系统节能技术、储能技术、微电网技术及应用、储能材料制备及应用等。